2014年廈門市將新建和擴建53所中小學,其中擬竣工項目17個,計劃新增2.3萬個學位。同ssd固態硬碟時,廈門將推進島內優質教育資源向島外延伸和輻射,推動廈門一中、雙十、廈門實驗小學到島外辦實質性分校……這些都是記者從近日舉行的廈門全市教育工作會議上獲悉的內容。
  在今年1月份舉行的廈門市“兩會”上,中小學新擴建也成為人大代表與政協委員們的熱門話題。據廈門市政府的工作報告,廈門今年將繼續改擴建中小學,提供更多學位,為包括外來務工子女在內的全市適齡青少年,提供公平接受教育的機會。而新建與擴建所需大量的資金,目前看來也是無需擔憂的:廈門市財政局提交的2014年市本級預算案,全市公共財政支出將主要投向20個大類,其中,支出關鍵字行銷最多的是教育,為89.1383億元。
  可以預見,無論是規模還是數量,廈門中小校今年都將迎來一波迅猛的“擴張潮”。然而,也有許多文史專家表示,在“擴張潮”的背後,無序的撤並與改名或會讓學預防癌症飲食校的歷史留下遺憾。
  外威剛外接硬碟來工子女入學依舊難
  外來工子女的入學問題,一直是城市的“老大難”問題,也是一個不輕鬆的話題。像廈門這類相對宜居、教育又相對發達的城市,就如同一個窪地,不斷吸引外來人口向本地區ssd固態硬碟匯聚、流動,甚至有不少外來務工人員之所以來到廈門,就是為了孩子教育。
  2013年,有17.5萬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廈門接受義務教育,占全市義務教育學生的53.9%,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就讀公辦校的比例為82.52%,已超過本市戶籍;另外,廈門義務教育階段每年新增外來娃1.3萬人,其中小學一年級新生每年增3000人。
  形象地看,若以一個班級50人、一個年段6個班計算,相當於廈門每年至少要建10所小學才能滿足外來娃增長需求,這還不包括本市戶籍人口增長。
  因此,即便是面對“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就讀公辦校的比例達到82.52%”這樣的“喜人”數據,眾多外來務工人員仍舊無法完全放心,畢竟面對公辦校學位不足的現實,能否通過電腦隨機派位順利就讀公辦校仍需要“運氣”。
  為了應對如此嚴峻的現實,廈門一直在儘力新建、擴建中小學校。比如,2013年廈門新建公辦幼兒園18所,增加學位5490個,支持開建34所、建成12所中小學,新增學位1.1萬個,並支持民辦學校吸納符合條件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免費入學,緩解義務教育就讀公辦校壓力。
  前不久公佈的廈門2014年教育工作要點透露,廈門正醞釀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學的新辦法,即研究非本市戶籍的外來人口擁有哪些條件,可獲得孩子上學的優先權。並通過加強民辦學校招生管理,建立健全隨遷子女就學服務保障機制。
  今年計劃新增兩萬多學位
  著力解決學位不足問題,這是2014年廈門教育工作重點之一。除了著力解決辦分校的問題,通過挖潛擴容、新建和改擴建等途徑,廈門今年計劃新增2.3萬餘學位。
  為此,廈門市2014年將新建、擴建53所中小學,其中包括:開辦林邊小學、新蔡塘學校,建成縣後小學新校舍並投入使用;完成湖裡中學、廈門三中等拆除重建項目;確保下忠學校主體竣工。同時,廈門市還將重點抓好萬景小學、十一中圖書館綜合樓、大同中學體育館、市二實驗小學擴建、公園小學游泳池、蓮前小學教學樓以及第十幼兒園擴建等建設項目。廈門還將推進閑置校園校舍教育資源綜合調整再利用,努力增加公辦中小學校學位。
  值得關註的是,今年廈門還將積極籌辦台商子弟學校,並深化“名校辦分校、老校帶新校”的辦學模式,推動廈門一中、雙十中學、廈門實驗小學到島外辦實質性分校等,通過學區制、學校聯盟等途徑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據悉,大陸目前有3所得到兩岸教育部門共同認證的台商子弟學校,分別在東莞、昆山和上海,都因台商聚集而建。在廈門卻沒有,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缺憾。
  幼兒園方面,廈門住宅小區配套的幼兒園被承包給民辦園的現象十分普遍,今年廈門各區將加大這些幼兒園“民轉公”的回購、移交等整改力度,努力增加公益性、普惠性幼兒園數量,進一步規範學前教育。
  學校擴建撤並應兼顧校名
  在廈門掀起的中小校“擴張潮”中,許多人擔憂許多老校名會因此而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呼籲教育部門要尊重學校歷史的聲音也不少。
  由於歷史上撤並、搬遷等原因,廈門歷史上許多赫赫有名的學校已被湮沒掉了,有的學校校名改來改去令人眼花,這實在是令人遺憾。比如,廈門島上建校歷史最悠久的小學之一——思明小學,至今已有130多年曆史。然而,就是這樣一所老名校,前些年也傳出要撤並改名“開元小學”的消息。
  “歷史就是一種寶貴的文化資源,校名就是歷史一種傳承紐帶。”廈門市華僑歷史學會常務副會長陳毅明教授表示,如果校名都不在了,老校還談什麼文化傳承呢?
  由英華書院(1898年創辦)、毓德女中(1870年創辦)、懷仁女中(1877年創辦)、廈大校友中學(1949年創辦)等鼓浪嶼島上諸多中學幾經組合而成的廈門第二中學便是幾經變更的學校之一。1949年6月底,盧嘉錫院士創辦了私立廈大校友中學,1951年廈大校友中學公立,改名為福建省廈門第二中學。1952年私立廈門英華書院併入,原英華書院所在地成為廈門二中永久校址。在創辦英語試點班的基礎上,廈門二中於1982年承接創辦“廈門市英語中學”,至1985年5月英語中學獨立辦學(即廈門外國語學校)。英華書院創造了中國教育史上多個第一,是中國足球運動開展最早的學校之一,也是中國現代足球運動的發祥地。
  廈門文史專家何丙仲稱,許多慕名從海外到鼓浪嶼的游客以及曾在老名校讀書的校友們,發現“英華”竟然從鼓浪嶼上消失,感覺非常遺憾。
  廈門大同中學也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名校,創辦於1925年,是廈門市最早開辦的三所中學之一。校名源出於《禮記·大同篇》,蘊含孫中山所倡導的“世界大同”之理想。解放初,粵僑中學、道立中學相繼併入大同中學。1953年,私立大同中學易名為廈門市第四中學。1958年至1960年,高中部改製為廈門化工學校(即福建化工學校)。“文革”中,當時的廈門四中也一度改名為廈門東方紅中學,直到1985年,才複名為廈門市大同中學。2002年,學校復辦高中。
  “想想看,如果你跟大同中學走出去的盧嘉錫、陳運泰、詹文龍、童大林、陳佐洱、郭躍華等老校友講什麼東方紅中學、廈門四中,誰會知道這是他們的母校呢?”陳毅明教授稱,許多老華僑回來廈門想尋找自己當年讀書的母校都找不到,因為校名已改得面目全非了。
  (原標題:廈門中小校迎來“擴張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y39jyozp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